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学院要闻
金山·环境大讲堂—于志强研究员与浙江大学林道辉教授做客江南大学开展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 : 2023-12-02     来源:生态与环境学院  文:周琳滢 图:国淼 审核:缪恒锋   点击量:

12月2日下午,江南大学金山环境大讲堂在东氿校区清源楼A101报告厅顺利举行。应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过程与污染控制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志强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林道辉教授分别以“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人体暴露”和“纳米材料-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原理”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报告。讲座由环境与生态学院何锋教授主持。

于志强研究员与林道辉教授都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于志强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中毒害有机物环境行为及潜在健康效应的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已在ES&T、EP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林道辉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已在ES&T和W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 90余篇,同时担任环境领域多个SCI期刊的编委。

在讲座中,于志强研究员以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背景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其研究进展重点已转变为转化产物的模型预测、鉴定以及风险评估,说明了代谢转化产物的技术难点及瓶颈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式—改进分析方法学,比如构建高分辨定性分析平台、引入在线浓缩装置、完善多种POPs的联合监测技术等。他主要介绍了三类生产量巨大的POPs—多溴联苯醚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氯代石蜡,接着以电子垃圾为例分享了POPs的环境行为,最后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暴露的潜在风险,并对当前的研究领域作出了展望。

林道辉教授关注土壤污染与修复,提出了化学修复技术与生态自净耦合的新范式—纳米材料-生物协同修复技术。由于纳米材料与污染物复合仍存在暴露风险,因此他研究了纳米材料-污染物复合生物效应,基于纳米材料-生物界面作用设计了协同修复技术。接着林道辉教授分享了纳米材料-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机制,重点讲述了纳米零价铁(nZVI)—动物/植物界面作用与协同修复,说明了nZVI—动物界面互作强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以及nZVI—植物界面互作对土壤污染物协同降解的技术原理、技术进展,最后分享了铁基纳米材料用于镉污染水稻田安全生产的大田应用案例,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会后,于志强研究员、林道辉教授与在场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并逐一回答了现场提问。


讲座现场

何锋教授主持

于志强研究员进行学术报告

林道辉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合影留念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910932

服务邮箱:see@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