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7月10日】盛夏七月,由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辅导员何涛和五名学生组成的“大别山扶贫调研”实践团队于7月10日上午从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出发,踏上前往大别山区进行扶贫调研的征程。
我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帮助贫困地区和人民脱贫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弥补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借助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同学们决定深入扶贫第一线展开调研,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走进贫困村,深入基层,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希望在观察和探访之后,从千里之外奔赴而来的我们可以感受到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变化并发现在扶贫工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在此之前,江南大学的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两轮的线上问卷调查,共计回收问卷600余份,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国家扶贫政策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一个较浅显的层面,故而同学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真正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后续也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广泛宣传。
除了进行问卷调查外,同学们还对相关方面的学者进行了专访,并且建立了团队独立运营的微博(@大别山扶贫调研)、微信公众号(大别山扶贫调研)等。据悉,他们此行预计花费3-5天,期间将会进行关于国家扶贫政策的宣讲,还会大别山区部分地区的土质水质进行采样分析并针对性的给出适合当地的种植方案,团队还将“点对点”走访困难群众,通过调研活动积极关切每家每户具体生活状况。
除此之外,团队还将走访当地扶贫干部、老兵、退休教师等榜样模范,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与精神。团队希望通过他们的走访、调查,了解社会大众对中国扶贫现状的认识,深刻剖析中国扶贫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依然存在的问题,并群策群力为解决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宣讲的方式,让当地村民得到切实有效的生产方面的指导,帮助村民改进之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

希望在“零距离”观察和探访之后,大学生群体可以居安思危,从而将扶贫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化为工作学习的动力,为更好的建设祖国而奋斗。
原文链接:http://gongyi.gmw.cn/2018-07/10/content_29782161.htm